文章来源:河南省医药科学研究院附属医院 点击数: 116次 直接咨询
在我国肝病诊疗领域,肝硬化始终是威胁民众健康的重大疾病。为帮助公众建立科学认知,我们专访了著名肝病专家高子敏医生。她从事肝胆疾病研究二十余载,见过太多因忽视早期信号而延误治疗的案例。今天她就带我们深入了解肝硬化的主要诱因及有效的预防策略。
高医生指出,病毒性肝炎是我国肝硬化的首要元凶。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中,约15%-25%可能发展为肝硬化。她形象地比喻:“乙肝病毒就像潜伏在体内的定时炸弹,持续的炎症反应会逐渐摧毁肝脏结构。”数据显示,未经规范治疗的慢性乙肝患者发生肝硬化的风险比普通人高出8倍。因此,接种疫苗、定期筛查、及时抗病毒治疗构成防御链条的第一道防线。
酒精滥用堪称西方世界的“沉默杀手”。长期大量饮酒会导致肝细胞反复受损再生,最终形成纤维瘢痕组织。高医生分享过一个典型案例:一位有着20年酒龄的建筑工人,因反复呕血入院检查,发现已进展至失代偿期肝硬化。她强调:“男性每日纯酒精摄入量超过40克(约相当于高度白酒1两半),持续5年以上就属于高危人群。”戒酒或严格控酒是阻断酒精性肝病进展的关键举措。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正成为新晋主力。随着生活方式改变,肥胖、糖尿病、高血脂等代谢综合征患者日益增多。高医生解释:“过多的脂肪堆积在肝细胞内会引发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就像给肝脏穿上了一件厚重的棉袄。”研究显示,合并糖尿病的脂肪肝患者发生肝硬化的概率比普通人群高出3倍。控制体重、改善胰岛素敏感性成为预防的重要环节。
自身免疫性疾病也不容忽视。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自身免疫性肝炎等病症会引起持续性肝损伤。这类患者往往伴有其他系统表现,如关节疼痛、皮疹等。高医生提醒:“出现不明原因的皮肤瘙痒、乏力等症状时应及时进行自身抗体检测。”早期识别并使用免疫抑制剂可以有效延缓疾病进程。
药物性肝损害常被低估。某些抗生素、抗结核药甚至中药偏方都可能对肝脏造成毒性作用。高医生曾接诊过一位因服用含何首乌的保健品导致急性肝衰竭的患者。她建议:“用药期间务必遵医嘱定期监测肝功能,避免自行叠加多种药物。”
遗传因素在某些类型肝硬化中起重要作用。血色病、肝豆状核变性等先天代谢缺陷会导致金属离子在肝脏沉积。高医生强调:“家族中有多人出现不明原因肝病时应考虑基因检测。”早期诊断和驱铁治疗能显著改善预后。
面对这些复杂多样的病因,高医生给出统一预防方案:①建立健康档案定期体检;②接种甲乙丙肝疫苗;③严格戒酒或限酒;④保持BMI在正常范围;⑤谨慎用药避免肝毒性物质;⑥均衡饮食多摄入蔬果;⑦适度运动增强免疫力。她特别提到无创肝硬度检测的重要性:“这项检查能早期发现肝纤维化趋势,为干预赢得宝贵时间。”
“肝硬化不是突然发生的灾难,而是长期积累的结果。”高子敏医生总结道,“从病因预防到早期筛查,从规范治疗到生活管理,每个环节都至关重要。”她的这番话为众多高危人群指明了方向——与其被动等待疾病来临,不如主动构建健康防线。毕竟,肝脏的强大再生能力给了我们修正错误的机会,但这个机会稍纵即逝。唯有坚持科学预防,才能远离肝硬化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