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河南省医药科学研究院附属医院 点击数: 199次 直接咨询
“医生,我体检报告写着‘轻度脂肪肝’,这严重吗?”门诊中常有患者拿着B超单忧心忡忡。事实上,脂肪肝已成为我国最常见的慢性肝病之一,但大众对其认知仍存在诸多误区。为此,我们邀请到资深肝病专家高子敏主任,为大家详细讲解如何科学判断是否患有脂肪肝。
脂肪肝早期往往没有明显症状,但细心观察仍能发现蛛丝马迹。最典型的体征是腰围突然增加——男性>90cm、女性>85cm时需高度警惕。此外,若出现右上腹闷胀感、容易疲劳或饭后饱胀不适等症状,都可能提示肝脏脂肪堆积。高主任特别指出:“有些患者仅表现为转氨酶轻度升高,容易被误认为是工作压力大导致的亚健康状态。”此时建议结合影像学检查进一步确认。
要明确诊断必须依赖专业检查:一是腹部超声,这是最常用且经济的初筛手段,能清晰显示肝实质回声增强的特征性改变;二是CT或MRI定量分析,可精确测量肝脏脂肪含量;三是瞬时弹性成像技术(FibroScan),不仅能评估脂肪变性程度,还能同步检测肝纤维化进展。高主任强调:“单纯依靠症状判断极不可靠,必须通过医学检查才能确诊并分期。”
实验室检测同样重要。血脂谱异常(尤其是甘油三酯升高)、空腹血糖受损以及尿酸增高等代谢综合征表现常与脂肪肝并存。更关键的是要关注肝功能组合中的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当这两个指标超过正常值上限时,提示可能存在炎症活动。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血小板减少和凝血功能异常,这反映肝脏合成功能已受影响。
建立健康档案有助于长期管理。建议记录每日饮食结构,特别是精制碳水化合物和饱和脂肪酸摄入量;监测运动习惯,每周能否保证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追踪体重变化曲线,每月减重速度不宜超过1.5公斤。高主任提醒:“快速减肥反而可能加重肝损伤,循序渐进的生活方式干预才是正道。”
以下群体属于高危人群需要加强监测:肥胖者(BMI≥28)、糖尿病患者、长期饮酒者、有肝病家族史者以及服用某些药物(如糖皮质激素)的人群。对于孕妇而言,妊娠期急性脂肪肝虽罕见却凶险,一旦出现恶心呕吐伴黄疸应立即就医。
站在诊室窗前看着络绎不绝的就诊者,高子敏主任常说:“脂肪肝不是简单的‘富贵病’,而是全身代谢紊乱在肝脏的表现。”她办公桌上摆放着自己设计的“护肝日历”,每天用不同颜色的标记提醒患者服药、复查和调整生活方式。预防胜于治疗,定期体检、合理膳食、适度运动仍是对抗脂肪肝的最佳策略。